《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记者从网上购买了两款不同的“法老之蛇”实验材料包,在通风良好的室外环境下进行操作。记者将白糖、小苏打混合堆放在固体酒精上,之后用打火机点燃酒精。随着火焰燃烧,蛇状的灰烬生成,并扭动着缓缓增长。但即使在只有微风的情况下,随着火焰燃烧,不断有火星和灰烬迸射出来。记者站在距离实验器皿约半米远外,还是险些被迸射出的火星和灰烬“击中”羽绒服。
一条“法老之蛇”差点引燃羽绒服,想做“大象牙膏”不料腐蚀手臂……为了增加孩子的科学素养,不少家长按网上的教程和孩子一起做科学小实验,殊不知这些“网红科学小实验”背后却危险重重。
“大象牙膏”实验中所使用的“大象药水”其实是双氧水,高浓度的双氧水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灼伤,引起疼痛,并在皮肤上形成白痂,甚至留下红肿或水疱,需立即用清水冲洗。
再以“大象牙膏”实验为例,有商家将所用到的实验用品标注为“大象牙膏A”、“大象牙膏B”、“大象牙膏C”,说明书上也只是说将其混合即可。在短视频平台浏览量极高的“点水成冰”、“碘钟化学灯塔”等经典实验,试剂瓶身竟然只标有“A液”、“B液”、“C液”。
提起科学实验小套装,孟女士至今心有余悸。“最近很流行这种实验套装,有的宣称能做两三百种实验。买来后我发现包装特别简陋,孩子不知道怎么把其中一袋材料弄破了,皮肤又红又痛。我至今也不知道袋子里是什么成分,能不能接触皮肤,万一沾到皮肤该如何科学处理,实验套装内外包装也没有任何风险警示或者说明。”
在用另一款材料包做“法老之蛇”实验时,记者佩戴了厨房用隔热手套,模仿视频中的样子,尝试用手转动实验器皿调整角度。但实验器皿中蹿出的火苗竟将记者手套上的棉线点着,操作只能被迫中断。
实验套装包装简陋
流程编辑 邰绍峰
“本来开开心心地做实验,结果却以被烫伤收场。万幸只是我的虎口被烫,如果受伤的是孩子,后果不堪设想!”提起近日在家尝试的“水晶生长”实验,鞠女士很生气。“实验中有一步是把100摄氏度的水倒入容器里,谁知实验器材竟是漏的,我被烫起了3个水疱。”
所有柑橘类水果,表面都凹凸不平,细看还有毛孔,这种“毛孔”会产生芳香油类物质,该物质遇到橡胶或乳胶做的气球时,会和橡胶的主要成分聚异戊二烯发生相似相溶现象,因而把这部分气球溶解掉,气球就会产生爆炸。破碎的橡胶容易迸射到眼睛或脸部,若不慎飞入喉咙,甚至可能导致窒息。
由于药瓶密封不严,“大象药水”已经漏得到处都是,连用于防护的一次性手套上都沾满了药水。实验还没开始,记者的手臂上就已经溅上了泄漏的药水,伴随着阵阵刺痛,喷溅上药水的部位被腐蚀成了白色。记者赶紧用大量清水冲洗,十几分钟后,手臂上的“白点”变成红色并凸出肿起,直至数小时后才慢慢恢复正常。
“隔空捏爆气球”引来爆炸
简陋的塑料袋或透明的塑料瓶并不适合盛放一些不稳定的化学试剂。有家长表示,购买的“点水成冰”套装,有的溶液刚撕开一接触空气就凝结成“冰”,根本来不及做实验。
记者网购了材料包,尝试操作“大象牙膏”这一小实验。记者发现,两个装有液体的小瓶被放在一个写有“大象药水”字样的密封袋内,但“大象药水”到底是什么材料,却并未标明。和说明书上标出的实验橡胶手套不同,记者从实验套装中掏出的是一副薄薄的一次性塑料手套。
实验成分标注模糊
科学实验玩具年龄虚标问题也十分严重。记者发现,不少套装都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化学品玩具,但年龄要求却赫然写着“3岁以上”。以一套金属提取科学小实验套装为例,该实验材料包中含有盐酸、氯化亚锡、锌等物质。其中盐酸具有强腐蚀性,氯化亚锡溶液与皮肤接触能引起湿疹,受高热分解后还能产生有毒烟气,并不适合无任何实验操作常识的小朋友玩耍。
危险提示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科学实验套装包装简陋,化学品仅用透明塑料袋封装,里面的内容物模糊,不但没有任何剂量标识,也没有具体成分说明。
隐患重重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于老师提醒,家长在购买类似的科学实验套装产品前,需要向商家问清楚套装的适用年龄、完整的实验步骤,以及出现意外的急救措施,一定不要盲目实验,更不能“做一步、看一步、猜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