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混声唱法是声乐演唱的重要手段,掌握混声唱法是保证音色统一和声音完美的前提。混声在我国和西方历史上早有记载,经过前人不断总结,混声唱法技术越来越完善。
一、混声的建立
(一)混声的概念
真声是艺术发声的一种形式,更像生活语言发声,多用于中、低声区。真声发声自然、清晰,但高音困难。假声是通过控制声带发出的高于正常音域的声音,音域高但声音虚弱、空散。混声是真假声混合的声音,发声时控制喉头位置和咽腔打开的状态,发出的声音无论音调高低都始终保持音色统一。混声是各个共鸣腔体的高效结合,是展示生理机能的科学发声方法。
(二)建立混声的重要性
声乐演唱中,掌握混声唱法技巧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混声,就会出现真声变多使声音滞重或假声变多使声音发虚的情况。因此,想完整地演唱一首富有艺术美感的声乐歌曲,就需要习得混声技巧。
二、国外混声的发展
混声这种歌唱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意大利。19世纪中叶,新意大利派代表兰培尔蒂首次提出“混合”这个词,此后才逐渐完善为“混声唱法”这个称谓①。混声唱法经过不断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著名歌唱家卡鲁索、卡拉斯以及现在的三大男高音都是混声唱法的领军人物。
三、国内混声的发展
19世纪,我国开始接受和使用“混声唱法”。其实,混声技法在我国古代早有建立,许多著名声乐理论家和演唱者在我国民族声乐的长期实践中广泛使用混声唱法。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声乐技法的论述较少。《乐记·师乙篇》提到声乐审美要求“如贯珠”,即声区贯通。后来,从“如贯珠”到清代“小膛调”再到谭鑫培提出的“云遮月”②,混声唱法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声乐家对民族混声唱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金铁霖先生把民族唱法中“混声唱法”分成三种类型:真声多的混声、假声多的混声和真假各半的混声。③现在我国混声唱法在发扬民族声乐传统的基础上,同时借鉴西方混声唱法中一些训练手段,混声技巧更加科学。
四、混声训练方法
(一)明确混声唱法的艺术标准
混声作为科学的声乐演唱技巧是所有声乐学习工作者的追求。混声的艺术标准一般可以概括为通、圆、活、亮、纯。“通”是指声音、气息、管道通畅。通畅的声音是扩展音域、声区统一的前提;“圆”是指声音圆润,混声唱法强调声音的连贯和圆滑;“活”则代表了声音的灵活性,混声唱法要求声音灵活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声音统一;“纯”是指音色纯净,混声唱法要求演唱者发出干净的声音。
(二)训练良好的气息
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④正确科学的呼吸方法和良好的气息控制是建立混声唱法的根本,要不断提高对呼吸方法的正确领悟,对呼吸器官进行长时间正确发声的基础练习。
(三)自然声区训练
在各种声乐作品中,中声区占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歌唱声音发展的基础。在日常训练中声区时,可以在同一音高的练习曲上,在保持喉头稳定、腔体打开的状态下,用同等音量分别发出真声多、假声多、半真半假的声音,在不断练习中找到混声的正确感觉。
(四)换声区训练
“换声区”是歌唱者在由自然声区向高音区转换时的一段声区,换声区是鉴定声部的重要依据。在从低到高的声乐训练中,声音经常会在换声区出现断层,造成声音挤卡、破音等情况。
换声区时,就要将真假声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在经过中声区有效建立混声的前提下,逐步进行音区统一、音域扩展练习。在接近换声区时,用混合母音的方法,将声音往暗淡、圆润的感觉唱,形成半真半假的混声,使共鸣腔往鼻咽腔和头腔转移。
(五)高声区训练
在中声区和换声区打下良好基础后,在中声区提前换声,采用混声唱法。进入高声区后,调整真假声的比例,做到和中声区无缝衔接,达到扩展音区和统一音色的目的。
在训练中,要清楚地知道每个声区真假声混合比重。保持咽腔管道通畅,不偏离轨道,正确调整歌唱状态,音区扩展和音色统一就能顺利完成。
五、结语
优美纯净的声音是歌唱艺术的审美要求,也是歌唱的魅力所在。只用真声或假声唱法都是不科学的,只有使真假声相互交融,掌握科学的混声,加上有效的气息控制、稳定的喉头、打开的腔体,才能产生美妙的声音。作为声乐演唱者要不断加强混声训练,做到以声传情,用歌曲来抒发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