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大概最具有创造性的便是艺术与科学了。表面上看,艺术与科学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但是在任何时期,艺术和科学都在齐心协力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艺术是感性的,艺术家发挥灵感和想象以表达人类情感;科学是理性的,科学家依靠归纳与演绎的方法试图揭示整个宇宙的真相。克罗齐认为,艺术与科学在审美方面交汇。早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科学家就已经开始探讨什么是美,他们将美定义为数的比例与和谐。尽管艺术与科学各自走过不同的发展道路,但全世界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却深信艺术与科学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一、科学对艺术的影响
翻开艺术史会发现,新艺术流派的产生、艺术观念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执着,艺术不再只是独一无二的作品,艺术品可以被复制,同时也促进了艺术观念的一系列变化。
(一)科学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新思想
19世纪初期,摄影技术的发明使写实风格的绘画作品失去价值,这一沉重打击使画家开始思考绘画的意义,绘画不再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家开始探寻真实之外的真实,追求摄影技术无法复制的部分。相比于如何正确描画客观世界,如何表现作者对客观世界的“印象”变得更加重要。绘画艺术不再局限于描绘客观世界,而是强调表达个人情感及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印象派也由此诞生。
印象派是西方美术史中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印象派的画家走出昏暗的画室,来到大自然中捕捉光的瞬息万变。根据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印象派画家来到户外,真实地描绘阳光下的自然之美,16世纪以来的“酱油色调”成了历史。印象派放弃事物的固有色,执着于光的性质和变化,为现代主义的诞生奠定了扎实基础。
埃舍尔是著名的荷兰画家,他以科学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初看埃舍尔的作品会让人觉得迷茫,之后却会为之感到震撼,埃舍尔笔下的世界竟是如此神奇!埃舍尔注意到,人们所生存的客观世界是三维世界,但是绘画等平面艺术是二维的,人们在二维的绘画作品中看到的三维事物都是源自主观视觉的想象。所以他认为“绘画就是‘欺骗’”,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现实世界饱含着无限可能。埃舍尔运用数学、物理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其中充满理性建构[1]。埃舍尔最神奇有趣的作品就是《矛盾空间》。看似是对真实世界的描绘,却是不可能存在的假想空间。埃舍尔以彭罗斯台阶为灵感来源,创作了《上升与下降》,使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彭罗斯台阶在艺术作品中得以呈现。
(二)科学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新形式
信息网络以及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到首都北京,最有仪式感的旅游必备行程之一就是“打卡”故宫博物院。跟随着拥挤的人潮,逐一给文物拍照,紫禁城之旅好像并没有收获太多“感动”。现在则不同,人们坐在家中,打开故宫展览App,就能全方位、多角度欣赏展品,VR技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让人们在家就能达到现场看展的效果。对于感兴趣的想实地参观的展览,也可以参考App提供的信息查询、电子地图功能,前往故宫博物院参观。此外,往期展览依然能够在线上观看。
想必大多数人在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时,都会困扰于“看不懂”,对历史背景、专业知识的缺乏会让我们难以理解这些文物好在哪里。2019年,故宫博物院推出故宫600年纪念App——紫禁城600。整个应用被分为两种模式:白天—建筑篇;夜晚—故事篇。在建筑篇模式中,人们能看到整个紫禁城的俯视图,每一部分都有详细介绍,包括宫殿的功能、规格,以及结构和装饰细节等等。清晰的地图辅以科普文献,如紫禁城中避雷针的精妙设计、太和殿上的小兽等。在故事篇模式中,人们能看到有趣的历史故事,了解皇宫中的日常生活,紫禁城的历史由此变得更加丰满,这便是“有温度的历史”。
故宫博物院发布的应用《皇帝的一天》,结合了交互艺术,将孩子带入清代宫廷,使其了解更有趣的历史故事,学习文化知识。该游戏从一个小故事开始,想出宫游玩的小皇帝拜托石狮子,于是小狮子便找来玩家“假扮”皇帝,度过美好的一天。玩家要从早起选合适衣服开始,再到读书、学习骑射,乃至吃饭,事无巨细全方位地体验皇帝的生活。小狮子和小鸟还会向玩家介绍清代生活、服饰、礼仪等知识。寓教于乐的形式正是艺术与科学服务于未来的最好方式。